儋州市位于海南岛的西北部,濒临北部湾,位于东经109.5埃蔽?9.5?。陆地面积3400平方千米,2009年底,全市人口为105万。市政府驻地那大镇。儋州市是海南省土地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县级市,也是海南西部的经济、交通、通信和文化中心。海南洋浦经济开发区和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海南大学儋州校区(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均在其境内。这里陆海交通发达、环岛西铁路、环岛高速公路横穿市境,海运可直抵东南亚和中国各沿海城市。
![]()
发展中的儋州
历史沿革
儋州,古称“儋耳”。
秦朝 象郡之外徼,又为离耳国。一名儋耳。
汉朝 元封元年,得海上大洲,始设儋耳郡。领县二至来、九龙。始元五年,省儋耳并入珠崖郡。初元三年,并罢珠崖。永平十八年,儋耳降附,以潼伊为太守。
三国 吴赤乌五年,讨平儋耳珠崖,以珠崖郡于徐闻。
齐朝 属越州。
梁朝 大同中,置崖州于废儋耳之地,即今儋州。
陈朝 崖州仍梁制。
隋朝 大业三年,改崖州为珠崖郡,又折崖之西南地,置临振郡。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改郡为州,将“儋耳郡”改为“儋州”。
唐朝乾元元年,复为儋州。
五代 南汉儋州仍唐制,废富罗县。
宋朝 儋州。熙宁六年降为昌化军。端平二年,改为南宁军。
元朝 南宁军,属琼州。
明朝 儋州,洪武元年为南宁军,仍属广西。寻废军号,复为儋州,仍领三县属广东。三年,以属琼州府,十九年以感恩改属崖州。
清朝 清初琼府管州三,县十。儋州、崖州、万州。
民国 民国均设州为县。又称儋县。
儋州古名“儋耳”。据《 汉书》云:“儋耳者,大耳种也。”《山海经泛D谀暇纷ⅲ骸帮死肫涠至钕麓挂晕危?即儋耳也。”《儋县志》说的干脆“其人耳长及肩。”这种说法未免有夸张之嫌。郭沫若在《说儋耳》一文中说:“儋耳可省言为儋,则耳殆助语,有音无义,故儋耳并非垂大之耳。”
儋州,古称“儋耳”。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海南岛置珠崖、儋耳两郡。这是海南岛上最早同时出现的行政建制。
以后各朝代虽相继变更为昌化军、南宁军等,但明清仍沿用儋州。
1950年海南解放至1992年,儋县建制没有改变。
1993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儋县,设立儋州市(县级市)。儋州自建制以来,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1995年底,儋州市总面积3235平方千米,总人口76.7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4.42万人,农村人口62.36万人;非农业人口16.82万人,农业人口59.96万人。辖1个办事处、24个乡镇、260个村委会、42个居委会、1676个自然村,境内有10个国有农场,洋浦经济开发区和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华南热带作物学院在境内。市政府驻地那大。
1996年底,儋州市总面积3235平方千米,总人口78.32万人。辖1个办事处、24个乡镇、217个村委会、42个居委会、1676个自然村,境内有10个国有农场,洋浦经济开发区和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在境内。市政府驻地那大。
1997年底,儋州市陆地面积3235平方千米。人口79.64万人。辖1个办事处、24个乡镇、260个村(居)委会、1676个自然村,境内有10个国有农场,洋浦经济开发区和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在境内。市政府驻地那大。
1998年底,儋州市陆地面积3265平方千米。人口81.13万人。辖1个办事处、24个乡镇、260个村(居)委会、1676个自然村,境内有10个国有农场、洋浦经济开发区等。市政府驻地那大。
1999年底,儋州市陆地面积3265平方千米。人口82.96万人。辖1个办事处、24个乡镇、261个村(居)委会、1453个自然村。市政府驻地那大。
2000年底,儋州市陆地面积3265平方千米。人口86.59万人。辖1个办事处、24个乡镇、261个村(居)委会、1453个自然村,境内有国有农场10个。市政府驻地那大镇。
2001年底,儋州市陆地面积3265平方千米。人口87.6万人(公安户籍人口数:总户数184726户、总人口87600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21097人)。辖1个办事处、24个乡镇、261个村(居)委会,境内有10个国有农场。市政府驻那大。
2002年,白马井镇、松鸣乡(除新地村委会)合并,设立白马井镇;王五镇、松鸣乡的新地村委会合并,设立王五镇;光村镇、松林乡的沙井、欧宅、扁墩、大老村委会合并,设立光村镇;兰训乡、木棠镇与松林乡的神冲、周坊、谭乐、长老村委会合并,设立木棠镇;洛基镇、那大办事处合并,设立那大镇;东成乡、长坡镇合并,设立东成镇;番加乡、兰洋镇合并,设立兰洋镇;富克镇、雅星镇合并,设立雅星镇;新英镇、新州镇合并,设立新州镇。年底,儋州市陆地面积3265平方千米。人口88.64万人。辖17个镇(那大镇、南丰镇、雅星镇、和庆镇、大成镇、新州镇、光村镇、东成镇、中和镇、峨蔓镇、兰洋镇、王五镇、排浦镇、海头镇、木棠镇、白马井镇、三都镇)、261个村(居)委会,境内有10个国有农场。市政府驻那大镇。
2003年底,儋州市陆地面积3265平方千米。人口90.1万人(公安户籍人口数:总户数178087户、总人口90097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30476人)。辖17个镇、216个村(居)委会,境内有10个国有农场。市政府驻那大镇。(行政区划一览)
2004年底,陆地面积3265平方千米。人口90.08万人(公安户籍人口数:总户数198198户、总人口94079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73535人)。辖17个镇、262个村(居)委会,境内有10个国有农场。市政府驻那大镇。
2005年,儋州市政府批准了《关于和庆镇美扶村委会区划调整方案》,将和庆镇美扶村委会划入那大镇管辖。调整那大镇行政区划是儋州市构建西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壮大经济实力,适应中等城市发展需求的重要举措。
2006年,儋州市辖17个镇:那大镇、和庆镇、南丰镇、大成镇、雅星镇、兰洋镇、光村镇、木棠镇、海头镇、峨蔓镇、三都镇、王五镇、白马井镇、中和镇、排浦镇、东成镇、新州镇。境内有10个国有农场:国营西培农场、国营西华农场、国营西庆农场、国营西流农场、国营西联农场、国营蓝洋农场、国营新盈农场、国营八一农场、国营龙山农场、国营红岭农场。
地理位置
儋州市位于海南省的西北部,濒临北部湾。地处北纬19?1-19?2, 东经108?6-109?6之间。海岸线长240公里,全市人口95万,陆地面积3400平方公里。是海南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县级市。儋州市先后荣获“全国农业百强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称号。
地质地貌
儋州市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由平原、丘陵、山地三部分构成。丘陵占76.5%,滨海平原占23.13%,山地占0.37%。南部属山地和丘陵地带,西南属平原阶地地及火山熔岩台地,东南部为沙壤土,海拔多在100—200米之间,中部为河流冲击平原,北部主要为玄武岩和第四纪的海相沉积层,海拔在5—10米之间,境内大部分都在海拔200米以下。
儋州市境内大部分都在海拔200米以下。西南部的纱帽岭海拔752米,为境内最高点。境内大小山峦160座,多在东南部。
儋州市全境大小河流36条。其中发源于境外流经境内的有:南渡江、珠碧江和文澜河;发源于境内的有:北门江、春江、光村江、大江和山鸡江等5条。地表年径流量达189亿立方米。全境海岸线长225公里,且曲折多海湾。
主要海湾有:后水湾、儋州湾和洋埔港。主要海岸港口有:洋浦、 干冲、白马井、新英、海头、排浦、峨蔓、英沙、顿积、神充等。其中洋埔港湾阔水深,建有万吨级深水码头,是不可多得的深水良港。
松涛水库
松涛水库源发自五指山流经白沙进入儋州境内。全库水面面积130平方公里,库容33.45亿立方米,集雨面积1496平方公里。库岸线长达544公里,水域主要航线66.5公里,其中南丰至白沙牙叉港约39公里,南丰至松涛大坝约27.5公里。
松涛水库始建于1958年,费时10年建成,是中国最大的土坝工程之一。高81.1米,长760米,将奔腾的南渡江水截在南洋和番加洋河谷里。它把南渡江上游两岸1400平方公里地区的雨水蓄存起来,通过各级渠道联结着一大批水利工程,组成统一的灌溉系统,松涛水库浇灌着海南岛西部和西北部的大片土地。
气候状况
儋州市处于东亚大陆季风气候的南缘,属热带季风气候。由于受岛内中部隆起的五指山脉的阻隔,处于背风面,又濒临北部湾,故该市的气候特点是:太阳辐射强,光热充足年平均光照时数在2000小时以上,西部沿海最多,达2500小时左右。雨量适中,分布不均,该市各地年降雨量900~2200毫米,年均1815毫米。由于受季风影响,全年雨量分布很不均匀,干季雨季分明。5~10月为雨季,占年雨量的84%,11~次年4月为干季,占年雨量的16%。雨量分布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
![]()
儋州松涛水库
文化艺术
悠久的历史给儋州市留下了众多古迹,且多为宋代以前的古迹,如汉代伏波井、中和古镇、东坡书院等。尤其是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谪居儋州三年间,讲学明道,使儋州教化日兴,“书声琅琅,弦歌四起”。海内外名士接踵而来,从师东坡。儋州在此时成为了全岛文化的中心,也培养了民众尊师重教的传统。苏东坡北归九年后,儋州人符确成为海南第一个进士。此后,儋州人才辈出,名声远播,在海南历史上曾发生过深远的影响。
儋州民风淳厚粗犷,古风犹存。在苏东坡带来的良好的文化氛围影响下,这里的人民爱好吟诗作对,使儋州素有“诗乡歌海”之称,有许多民间诗社。
儋州人喜爱唱歌。有一首民歌唱道:“儋州自古称歌海,山歌多似百花开。人人都是山歌手,山山水水是歌台。”儋州民歌种类繁多,其中儋州山歌和调声最为盛行。革命战争年代,人们利用山歌和调声等体裁编写《抗日状》等,产生过宣传鼓动的巨大效果。如今,每年正月十六、八月十五,儋州中北部地区的男女青年,穿着统一的服装,汇集山坡或沙滩,举行赛歌会。他们对歌调声,表达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对生活的赞美。儋州调声节奏鲜明,旋律流畅而活泼,为群众喜闻乐见。解放后,一批批音乐工作者前来儋州采风,陶醉在婉转悠扬的乐曲声中。
儋州山清水秀,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儋州市的森林资源居全省首位,拥有森林面积1万公顷。珍稀树种资源更是首屈一指,仅华南热作两院植物园就保存有上千个珍贵树种。儋州著名的旅游景点的东坡书院、热带植物园、蓝洋温泉、光村银滩,还有一批待开发的旅游资源。儋州方言繁杂,有儋州话、客家话、粤语、军话、村话、临高话、黎话等方言,反映了海南移民的特色,也展现了与东部迥异的民俗风情。
近年来,儋州市曾被评为“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文明示范市”。
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6年,海南省儋州市申报的“儋州调声”,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音乐项目类别,序号45。
每年的“万人调声赛歌会”都会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欣赏观看。还没正式组织万人调声赛歌会前,每到元宵、端午和中秋节时,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聚集到儋州的中和镇上,那里才是原调声的主会场。随着儋州调声被关注并包装起来,万人调声赛歌会逐渐成为节日里的亮点。人们盛装而来,广场外、大街上,人头攒动,各乡镇自然村的近百支调声队伍将广场点缀得五彩缤纷。
赛歌会上,调声的曲目既有来自田野乡间、原汁原味的自然调声,也有经过搜集整理、创作提高的艺术精品。独唱、对唱、齐唱、合唱,歌者即舞者,歌声此伏彼起延绵不绝,一首首调声唱出了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唱歌的,将最拿手的调声倾情演绎;听歌的,早已醉倒在这一片歌海之中。街头上,还会出现一批自发的调声队伍,那些喜欢调声但没能在万人歌会上一展歌喉的小青年挤上街头唱了起来,还有一些五六十年代在各乡镇有名的调声好手也组成了一支队伍,边歌边舞,乐在其中。
![]()
儋州东坡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