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回帖专用Lv.1楼主+关注
- 2011-12-20 15:50 来自海南 儋州
儋州市中和镇
中和镇位于儋州市西北部,距离儋州市区(那大镇)约45公里,距洋浦经济开发区约20公里。现有人口3.9万人,镇域面积55平方公里,建于梁武帝大同中期(公元546年),为唐、宋、元、明、清及民国各代儋州(军、县)治所所在地,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谪居此地,传播中原文化。是以旅游和商业等第三产业为主的儋州市北部商贸中心镇,海南著名的历史文化名镇和重要的旅游城镇。
一、传统民俗
(一)文物古迹
中和镇现保存的文物古迹有古地垣、庙宇、庵堂、洞井、古街巷、古塔、历史纪念建筑和古建筑等13处。其中有2处属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属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坡书院和儋州故城为古镇内现有的两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儋州故城址内现保存有魁星塔、宁济庙、关岳庙、西门古道、太婆井、分司井和州属七处古建筑和古文化遗址。
1、东坡书院:
位于中和镇区东郊一里,始建于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是苏东坡先生谪居海南的讲学场所。在1996年,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是中和镇内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占地面积为25000平方米。苏东坡在居儋期间,常往返于黎子云住处,一次,「坐客欲为醵钱作屋」,东坡欣然同之,取《汉书•扬雄传》「载酒肴从游学」语名屋曰「载酒堂」,当时,堂实未建。至元代泰定三年,东坡祠从桄榔庵迁建至此,更名为“载酒堂”,清代扩建,后因当地人士在此掌教,因名「东坡书院」。明万历23年,在书院以东,开挖“钦帅泉”,筑“钦帅堂”。民国二十三年,增建了东、西两园。
我国著名的文学家郭沫若先生在1961年到此游赏时,写下了“东坡居士曾居此,朝夕常思返蜀山。深幸我来千载后,欣看质变数年间。胶源浩荡森林海,香韵芬芳极乐园。三面红旗昭耀下,天涯无处不奇观。”的诗句。
东坡书院从1981年始,进行大规模的维修,直至1985年,书院主体部分的修缮工作全部结束,并在其西园内布置了东坡笠屐铜像(高3.4米),后又陆续在院内增建了陈列馆、望京阁、迎宾楼和东坡词壁等。书院内,门楹圆柱,琳琅满目;木雕石刻,比比皆是,新墙绿瓦,熠熠生辉;奇花古木,风韵迷人。吸引了众多游客到此游赏。
东坡书院的主体部分坐北朝南:
首进为头门,悬挂清举人张绩书写匾额“东坡书院”;
二进为“载酒堂”,左右有耳房。堂内存有清探花的一付对联的,上联为:“高人庭院故依然,何时载酒寻诗,重约田家笠屐”,下联为:“学士文章今见否,此地标奇揽胜,请看大海风涛”;
一二进之间有“载酒亭”,两侧为莲花池。明代诗人曾开曾题有「载酒南薰」的诗,诗中这样写到:“地似因人重,千秋春梦传。登堂挥花瑟,载酒忆前贤。波影湖中月,风回海外天。何时民物阜,到处奏虞弦”;
三进为东坡祠(后殿),二三进之间两侧为左右厢房,现为陈列室。是典型的三进三开间的布局模式,建筑多以单檐硬山顶为主。
书院前方有池塘约10余亩,相播为苏东坡闲暇垂钓之所,故名“东坡塘”。现状保存较好。
远看书院,那些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山墙与屋顶,在苍木翠林中富有韵律的变化着,这是是典型的中原文化的的物质空间体现。
2、儋州故城
故城位于中和镇区西部,夯筑而成。始建于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并于明洪武六年(1373年)大规模增建,城址建设在在北门江南岸地区的小台地上,主要是为了军事防务、防范洪水和利于排水。它是海南省目前保存年代较早、沿用时间较长、分布面积最大的一座故城址,是我国古代中央政权管辖海南的历史见证。这对研究古代海南社会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城址平面呈不规则方形,周长约为1600米,占地面积为175000平方米。城制布局严谨,防御设施齐全,设有东门(德化门)、西门(镇海门)、南门(柔远门)和北门(武定门)四个城门。城门建造结构基本相同,其上置有敌楼,外筑瓮城。